如果要用一种美代表印尼,你觉得会是什么?
它是印尼的“国家宝藏”,是印尼人人都爱的“国民顶流”,是惊艳世界的艺术瑰宝……它就是印 尼古法蜡染——巴迪克(Batik)。
2009 年 10 月 2 日,巴迪克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收录入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名录,因此,每年的 10 月 2 日这一天是印尼的“巴迪克日”(Batik Day)。在布匹华丽的繁华 图案里,蜡走千姿,巴迪克,已悄然走过了 2000 多年的历史。
巴迪克,自古被用作为皇室服装的专用布料,因而也是印尼最隆重、最华彩的国服,在众多印 尼重大场合中,都留下了许多国家首脑和领导人身着巴迪克的精彩瞬间;
而每个星期五,则是印尼全民的“巴迪克星期五”,因为巴迪克成为世界遗产的那一天正是一个 星期五。所以,每到周五这一天,许多民众都会自发地穿上巴迪衫,将这一印尼的独特的美演 绎的淋漓尽致。如果您周五的时候刚好在印尼,那就能看到满街的巴迪克“时装秀”。
巴迪克 (batik) 的得名,取自爪哇语,“amba”的意思是“书写”,而“titik”的意思是点。根据《印 尼大词典》的记载,巴迪克是一种应用液体蜡(malam cair) 并经过特殊加工制成的花布。一件 巴迪克的制作工艺极其复杂,有的甚至长达数月。
发展至今的巴迪克,已经不仅是一块布、一件衣服,它是印尼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一个隽永 深刻精神图腾。巴迪克的纹样广泛跨界地出现在各个领域,比如航空、家居、快消等各个领 域……
而巴迪克的发展,也离不开这些著名的巴迪克之城,它们在历史的长河中,将巴迪克艺术发扬 光大,今天,就让我们漫步这些印尼的巴迪克之城,感受这一段历久弥新的风华绝代
-
日惹
提到巴迪克,第一个就会想到日惹(Yogyakarta),日惹是爪哇岛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是爪 哇文化艺术的发源地和爪哇文化艺术中心,也被誉为“巴迪克文化中心”。日惹周边有诸多古 迹,举世闻名的世界奇迹婆罗浮屠寺(Borobudur Temple)就在日惹的西北部。
日惹皇宫(Keraton Yogyakarta)附近的吉利洛约手工巴迪克中心(Giriloyo Handmade Batik Center)是日惹最大的手绘巴迪克中心之一,几乎 90%的居民是巴迪克手工艺者。
日惹蜡染传统的起源始于 16 世纪下半叶的伊斯兰马塔兰王国时代,以格德城(Kota Gede) 和 Plered 地区为中心。最初的巴迪克制作仅限于宫廷,后来逐渐传播到朝臣和士兵家眷乃至 平民百姓中。
日惹巴迪克的图案通常以棕色、黑色、白色、靛蓝等自然色为主,其典型图案之一是格洛珀 (Grompol),Grompol 的意思是团结、和谐,花卉或水果的图案四周绘有四围花边和插图, 果实象征着人类希望受到全能者的四面八方的保护。
-
梭罗
历史上,梭罗(Solo)一直是中爪哇的权力中心。1745 年,马塔兰宫廷从哥打格德迁至此 地,从那时起,梭罗就有“文化中心”的美誉,东部的梭罗河川流不息,留下了经典的歌曲《美
丽的梭罗河》。可以说,从舞蹈、皮影戏到巴迪克,梭罗始终以其优雅精致的艺术传统而自 豪。
梭罗被认为是巴迪克的故乡。在达纳尔哈迪蜡染博物馆(Danar Hadi Batik Museum)里有许 多巴迪克收藏品。博物馆内是爪哇贵族风格设计,展示了 1000 多种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的巴 迪克收藏品。印尼记录博物馆(MURI)认证它是印尼收藏巴迪克最多的博物馆。
自 2008 年起,每年都会在梭罗市(Solo)举行一年一度的巴迪克嘉年华(Solo Batik Carnival)。而市内的拉维安巴迪克村(Laweyan Batik Village),建于 500 年前,有 250 个主 题图案已获独家授权。
梭罗巴迪克的纹样,最典型的是帕兰(Batik Parang),它也是印尼最常见和最古老的巴迪克 图案之一,这种长而窄的图案好似“S”形的剑柄。是的,它的灵感就来自于一种称为帕兰的刀(Parang)。
-
北加浪岸
北加浪岸市(Pekalongan)是爪哇岛北岸的一个有古老历史的海港城。早在 2014 年北加浪岸 就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盖章”的手工艺和民间艺术创意城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甚至在 2014 年将北加浪岸评为“手工艺和民间艺术创意之城”,使这座城市成为印度尼西亚手工艺品和艺术 品的宝库。
北加浪岸的蜡染不仅是文化遗产,也是一种经济资产。这座城市拥有大量美丽的巴迪克 (Batik)图案,拥有 885 家巴迪克企业,巴迪克工匠约 9,841 名,是名副其实的“蜡染之城”。
北加浪岸巴迪克博物馆、1941 年建立的濑户野批发市场(Pasar Grosir Batik Setono Pekalongan)、考曼巴迪克村(Kauman Batik Village)等地都是探索这座巴迪克之城的好地 方。
北加浪岸巴迪克以其独特的鲜艳色彩和花朵图案而闻名,具有自然的主题,包含着印尼动植物 之美。花卉和叶子呈现出更真实、更鲜活的形式,图案密集丰满,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七物语 图案(Tujuh Rupa Pekalongan),它包含了北加浪岸自然旅游的自然财富,以 7 种不同案描绘。
-
井里汶
西爪哇北部海岸的井里汶(Cirebon),华裔人口众多,这里巴迪克也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图 案包括祥云、龙、狮子等动物,还有喜庆的大红色。井里汶巴迪克以“图思米巴迪克”著称,因 为市中心以西 4 公里的图思迷蜡染村(Trusmi Batik Village)是井里汶的巴迪克中心。
在图思迷蜡染村,有超过 1,000 多名巴迪克工匠。由于靠海,井里汶巴迪克也深受贸易和渔业 社区的影响,他们带来了自己的图案和风格,更加活力时尚。
瓦达桑纹样(Wadasan)是井里汶巴迪克最著名也是最经典的纹样之一,云朵(Mega Mendung)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纹样之一,兼具沿海风格和中国文化。
图思迷蜡染村的历史是由一位名叫基·格德·图思迷(Ki Gede Trusmi)的伊斯兰宗教领袖开创 的,据说他在该地区传播伊斯兰教的同时,向人们传授了巴迪克艺术,因此村庄以他名字命
名。时至今日,这位领袖仍然受到当地居民的高度尊敬,每年都会为他举办纪念活动,他的墓 地也在此地完好地保存着。
-
拉森
拉森(Lasem)被称为“小中国”,它是三宝垄(Semarang)和泗水(Surabaya)之间的一座 小城,据说是郑和到访满者伯夷的第一站。这里的拉森巴迪克村(Lasem Batik Village)为世 人带来了兼具中国特色和爪哇风格的巴迪克。
据说,郑和到访拉森后,其随员之一比囊安(Bi Nang Un)和妻子娜丽妮(Na Li Ni)留了下 来,自此,中国风的拉森巴迪克出现了。拉森巴迪克纹样中的动植物图案,都是中华文化的常 见象征符号,蝴蝶象征着爱情、龟象征着长寿,莲花象征多子多福等……
甚至,拉森巴迪克会直接绘制汉字,比如“寿比南山、福如东海”等,颜色还会加入红、黄等极 具中华文化意义的颜色,非常喜庆吉祥。
-
马都拉
马都拉岛(Madura Island)是爪哇岛大东北部一个海岛,隔着狭窄的马都拉海峡。这里不仅 以赛牛活动(Bull racing)而闻名,马都拉巴迪克也是值得品味的艺术精髓,是印尼重要的文 化遗产之一。
马都拉巴迪克的历史源自公元 16 世纪,图案种类繁多,大多鲜艳绚丽,如蓝色、黄色、红色 和绿色等。巴迪克上的颜色也都由天然染料制成,例如用作红色染料的诺丽果(noni)和丁吉 (tingi)。
马杜拉的纹样也丰富,动物植物都有,并不断吸收艺术家的创意形成新的纹样。马杜拉巴迪克 纹样主要分为 2 类,一种是沿海巴迪克,其图案和颜色往往比较大胆;另一种是室内巴迪 克,主要为深色,风格古典。每一种马都拉巴迪克图案都有独特的故事和哲学,代表着马都拉 人社区的日常生活。
巴迪克, 和爱它的城市一起, 越来越美!